潜山文明网

中共潜山市委宣传部 潜山市文明办  主办

【原创评论】从清明习俗看文化传承

来源:  发布时间:2019-03-08 08:00:00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中国传统节日的只有清明节,2006年清明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清明节被确立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清明节,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在清明期间举行扫墓等习俗以祭祀亡灵,是人们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扫墓俗称上坟,是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但在老百姓看来,清明扫墓和上坟是有些微不同的。区别主要表现在新坟和老坟上,通常人们把新葬的坟称为新坟,民间有所谓“新坟不过社”之说,因此前三年祭扫新坟必须在春社之前,称作上坟;而三年后的坟称为老坟,可在清明时节祭扫,称作扫墓,但是又不可以在清明前一日扫墓。扫墓当天,子孙们先将先人的坟墓及周围的杂草修整和清理,为坟墓培上新土,将坟堆加高加固。有的地方在坟头插柳,而皖南人家多摆放供品,用一米长左右的竹竿挂上彩标插到坟墓顶,标志此坟已有家人举行过祭祀。接着点燃蜡烛,并烧纸钱、冥钱等,燃放鞭炮(近些年通过宣传引导,人们多以鲜花代替),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扫墓是清明节最早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延续到今天,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简化。
    清明节的习俗除了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放风筝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因为清明时处最佳时节,是许多食材最美的年华,所以美食习俗在清明也是不可或缺的。说起美食,饼和糕团在清明节是必不可少的。每年立春日,北京人都要吃春饼,名曰“咬春”,一咬咬到二月二龙抬头,再一咬就咬到了清明。南方以粿团为主,如江浙沪一带的青团子、皖南地区的清明粿等。而北方一些地方则用酵糟发面,夹枣蒸食。四川成都一带有以炒米作团,用线穿之,或大或小,名曰“欢喜团”。在我们安庆地区,大多数人家都会采摘一种叫“水萩”的水草,洗净切碎后掺合在籼米粉里,适当添加一点辅料,做成墨绿色的水萩粑,放入蒸笼,隔水蒸熟。总之,大江南北各地的清明美食数不胜数。
    清明节的习俗丰富多彩,不同地区有着各自的特色,这些经典习俗应该传承和发扬,因为它们是宝贵的非遗文化,相信通过对清明节传统习俗的不断了解,能使我们更加深刻理解清明节的丰厚文化内涵。(潜山公路局 杨积宏)

当前是第一页
责任编辑:[db: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