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山位于安徽西南部,有着“皖国古都、二乔故里、安徽之源、京剧之祖、黄梅之乡”的美誉。近年来,潜山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筹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全市上下文明素养持续提升,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文明培育方面,潜山的国防教育特色鲜明,诞生于抗日烽火年代的野寨中学,是全国唯一一所因陵建校、以校护陵的中学。2023年8月,野寨中学新考取军校的20名同学致信习近平总书记,得到总书记亲切回信勉励;2024年,野寨中学新增51名同学被军校录取,获国防部点赞。文明实践方面,潜山黄铺村通过完善村规民约等一系列创新举措,大力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新风,取得了显著成效。今年1月,李强总理亲临潜山慰问基层干部群众并调研,对黄铺村围绕红白喜事等完善村规民约做法,表示高度赞赏。 潜山航拍图 潜山野寨中学 文明创建过程中,潜山始终坚持“三问”。 问需于民,创建文明城市最终目的是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创建之初,我们针对城市现状和短板问题,在线上线下广泛征求市民建议,尽最大努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潜山老旧小区较多,因历史原因,普遍存在基础设施陈旧破损及配套设施不完备等问题,群众要求改造的呼声强烈。我们征集到该情况后,创建期间,累计改造老旧小区64个、微提升78个,赢得了群众的广泛赞誉。 问计于民,文明城市怎么创建更符合群众利益?基层群众往往感受最深,也最有发言权。我们在创建过程中,注重激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解决群众“停车难”问题时,我们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遵循“见缝插针、让利于民”的原则,创建期间,充分利用空隙地、闲置地新建公共停车泊位1.98万个,基本实现免费向群众开放。对市场化运营的停车场,因地制宜,也都推行半小时-2小时内免费使用,有效缓解了群众“停车难、停车不便”难题。 问效于民。文明创建成果如何,群众心里有把尺子,我们请群众当裁判,以“群众满意”为标准,不断改善提高我们的创建工作。比如,今年我们深化“潜心办”改革,全力打造“无证明”城市,其中一个重点举措就是:能够免提交证明办理的事项,全部推行免证明;确需提交证明的,由部门提供帮办代办服务,让企业群众事事容易办、方便办,这一举措极大提升了群众获得感和企业认同感,得到大家纷纷“点赞”,今年,潜山数据资源局(政务服务局)获评全国文明单位。 皖山书院 我们充分利用现有历史文化资源、深入挖掘乡土文化,不断培育文明乡风民风。我们传承发扬了数百年的“孝义文化”。潜山北部山区有一个风光秀美的官庄村,依托“立世德为先、律己廉为首”等家训、清乾隆御赐金匾“五世同堂”和德馨庄等古建筑,打造孝义馆、留余堂等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弘扬尊老爱幼、崇廉尚德、耕读传家的家国情怀,每年举办“孝义之星”等群众性评比活动,通过灯会、黄梅戏等形式宣传156位“孝义”模范故事,培育了全国劳动模范余晓八等一批新风模范,荣获了全国文明村镇、全国美丽宜居村庄、中国传统村落等10个国家级品牌。我们活化利用了历史文化建筑。潜山自古文风昌盛,有皖山书院、东坡别业等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充分挖掘这一资源,坚持古为今用、统筹结合、以文化人。比如,皖山书院位于潜山雪湖,是王安石在潜山任舒州通判时的读书地,我们在原址基础上,深入挖掘地方文脉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复建了皖山书院,让传统文化浸润日常生活,打造全民阅读的邻里书房,目前已成为“书香潜阳”的文化地标,正在争创全国试点书院。去年12月书院开放以来,累计服务群众游客近9万人次。我们打造了“深山博士馆”,潜山大山深处有个逆水村,一直在传承“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奋斗精神和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3300多人的小村庄先后走出29位博士、73位硕士。当地乡贤捐资助学成立大学生助学基金,并利用闲置老校舍建起“深山博士馆”,退休老教师、老党员、老干部当讲解员,讲述走出大山的博士勤奋好学故事,鼓励青年后辈自立自强。 潜山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我们在推进文明实践、助力乡村振兴过程中,深刻感受到,文明实践难在“实”、贵在“行”,关键在于找准党委政府“希望做的”与人民群众“需要做的”结合点,从身边人、身边事着手,着力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问题。在这里,我给主持人介绍一个人、一个团队和一个机制。 一个人,叫刘琳。潜山古建筑遗存丰富,拥有9个中国传统村落、9个安徽省传统村落和422处传统建筑。2017年,省住建厅把潜山列为传统村落保护试点县,并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开展保护发展示范工作,万涧村因古村落保存较为完整而被选为示范点。刘琳四川大学硕士毕业后,进入中规院工作。2018年,年仅27岁的她从北京来到龙潭乡万涧村,成为乡村规划师,一待就是8年。8年间,她发起建设了“萤萤之光 爱伴童行”文明实践项目,让265名留守儿童享受“书”的乐趣、“家”的温暖和“爱”的陪伴。“萤萤公益书屋”案例登上《人民日报》并获安徽省文明实践项目优胜奖。她牵头活化利用乡内历史文化建筑,改造成为老年活动中心。在她的推动下,潜山市与北京大学、中规院合作,探索传统村落保护经验,持续助力乡村振兴事业。 一个团队,叫“Hi潜山”。2023年12月份,潜山顺应信息化发展潮流,积极吸纳党员干部、本土青年、大学生村官群体,创新开设“Hi潜山”文明实践抖音公众号,将文明实践微站点搬到网络上。“Hi潜山”推出“风趣探村”志愿服务,以俏皮幽默风格展示潜山好山好水、好人好事、农特产品和美丽村庄“发展故事”,文明实践阵地向网络拓展,受到人民日报、新华网等媒体关注推介。目前,我市已发展乡村网络推介官107人,成为潜山网络文明实践“火炬手”。 一个机制,叫“村民共建”。潜山在深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战略中,为破解乡村建设中“干部干、群众看”难题,推行“以工代赈”村民自建,因地制宜探索皖美宜居自然村庄共建共管共享试点。一是项目共谋,项目内容让村民议、村民定,使项目更契合实际和群众意愿;坚持不大拆大建、不过度硬化、不建景观建筑、不砍树填塘、不破坏水系“五不”原则,留住田园风光和乡村记忆。二是工程共建,通过“以奖代补”方式,将原本由政府包办的事变成村民主动参与的事。三是过程共管,建立“村规民约”等制度,推行“房前屋后三包”“公共设施认领管护”等举措,将项目建设管理、施工矛盾化解、公共设施维护、人居环境整治等事务变成村民“分内事”。四是成果共享。对村庄建设项目施行简易审批程序,既节约项目费用(大概占总费用的30%),又能从村民中遴选“乡村工匠”参与项目建设获取劳动报酬(累计带动务工1768人、发放报酬2375万元)。一系列创新举措提升了乡村风貌、夯实了基层治理、培育了文明乡风,相关做法在全国以工代赈工作现场会上交流推广。 潜山雪湖 站在全国文明城市新起点,潜山将以更高站位、更严标准、更实举措,进一步巩固创建成果,持续擦亮“全国文明城市”这块金字招牌。诚挚邀请全国各地的朋友们做客潜山,欣赏天柱风光,感受古皖文化,体验文明新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