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代,人们拥有了往日无可比拟的一切,却又仿佛一无所有。这个时代,总不乏有人感叹,人心不古,“雷锋”不再,没有人再愿意傻傻地做好事,也有人说雷锋已无法适应当前社会的节奏,雷锋精神只能产生于特定的时代。然而在潜山县黄柏镇袁桂村,有这么一位好青年,他出身兵营,退伍后选择返乡,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在家乡的土地上发光发热,他的事迹被人们口耳相传。 他叫江小三,家住袁桂村江屋组,爷爷是40年代老党员,还是新四军烈士,从小常听家中长辈讲述爷爷那一代人的光荣事迹,让他幼时便对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和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有了模糊的概念,在潜移默化中埋下了信仰的种子。 1988年,江小三应征入伍,2000年复员返乡。三年的部队时光里,他认真学习,刻苦钻研专业技术,争当优秀士兵,成为班长,更在第一时间向党组织靠拢,和爷爷一样,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2013年他所在村庄进行美好乡村建设,江小三义不容辞,利用在部队学习的各项技术,帮助解决美好乡村建设途中遇到的种种困难。有纠纷,他协调化解,有问题,他建言献策,有需要,他当仁不让。助力美好乡村建设,为大伙谋福利,为村庄谋发展。 2014年,殡葬改革推行到袁桂村,一方面,传统土葬大量占用土地,一座座分散的坟头让青山变得支离破碎,春节期间和清明时节,各家各户上坟祭祖,更会引发一起起森林火灾,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集中公墓安葬势在必行;另一方面,对大部分农村人来说,入土为安的观念根深蒂固,这样一来,推行殡葬改革变得阻力重重。江小三再次挺身而出,主动协助政府做好群众协调工作,先从自家做起,再做亲朋好友的思想工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大家逐渐认同殡葬改革是一件与时偕行、利大于弊的好事。有了村民的理解和支持,月亮山公墓顺利动工建设,同年入葬棺数20多棺,并建立了黄柏烈士公墓,迁移20余棺无名烈士。分散的坟头得到了集中管制,老一辈革命烈士的英魂也有了体面的安息之地。月亮山公墓在2014年底顺利验收,得到上级部门的高度认可和群众的一致好评。 2015年底,黄柏镇政府启动环卫招标工作,江小三代表物业公司参加,并顺利取得了2016年作业资格。环卫工作十分琐碎、辛苦,但他想,既然争取到了这个项目,就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黄柏镇环卫工作历来薄弱,江小三深感责任重大,于是他积极行动起来,首先和镇、村各级领导沟通,找出卫生死角;其次向沿街店面业主及住户大力宣传环卫知识,取得他们的信任及配合;同时认真做好环卫工人的培训和管理工作。有了他的多方统筹、事事尽责,黄柏环卫工作取得了较大进步,一改历史低迷,在潜山县2016年上半年各月评比中取得中上等名次。 人人都知道,难的不是做一两件好事,而是一直做好事。江小三的家住在村部对面,与村部隔河相望,学生上学、老人出门必须经过一条大河。尤其河汛期间,水流湍急、深不可测。冬天河水寒冷刺骨,老人小孩也只能赤足过河。江小三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但由于本河段是下浒山水库建设淹没区域,政府暂未考虑修建桥梁。于是他思前想后,决定自己出资修建钢丝吊桥。这边桥梁建设刚动工,那边闲言碎语就传播开来,有的人说是修桥的钱是政府给的,还有的人猜测不是为利就是为了出名。面对这些传言,江小三不争不辩,因为他已经一门心思投入到修桥工作中去了,完成方便大家的通行道路才是他的当务之急。资金不够了,他就找亲戚朋友借,技术上不懂的,就向有经验的师傅请教。他始终牢记部队首长教育大家的话: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通过各方面的努力,钢丝吊桥终于顺利竣工,无论酷暑寒冬,人们再也不用淌着河水过河,那些做出不实揣测的人也对他竖起了大拇指。吊桥目前仍在使用中,方便着河两岸群众的生产生活。 江小三的先进事迹大家有目共睹,一致推举他为2016年优秀共产党员。他没有做惊天动地、生死攸关的大事,但却将每件小事做到极致;他没有万贯家产,却能将有限的资产投入到为人民服务的无限事业中去,他是当代雷锋精神最好的代言人!他的行为没有目的么?他有,每个人的行为都伴随着目的,只不过他的目的是让人民的生产生活更加便利便捷,他什么都不计较么?不是,只不过他计较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他是把自己的生命溶入党和人民事业的整体之中! 雷锋精神是一面永不退色、永放光芒的旗帜、指引着一代代人在急公好义的路上前行。雷锋精神不是傻,而是为了信念愿意装“傻”。为人民服务便是他的信仰,而在平凡的环境中中干出不平凡的业绩则是他的名片。让我们在这希望之春,向所有在平凡岗位上,践行着雷锋精神的同志们致敬! (作者:佚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