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报告指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地处大别山南麓偏远山区五庙乡立足农业产业优势,以引领贫困户脱贫为核心,不断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效益型特色农业,增强贫困户自我“造血”功能,实现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至目前,该乡贫困户已经脱贫355户1235人。
传统产业实现差异化发展 家住五庙乡新建村中一组的王业送,以前只是种茶,因为母亲已经有80多岁了,身体不好,不敢出远门,只能在家门口偶尔打点零工。“今年,安庆市供水集团为我提供了生姜种,化肥农药,这片地以前是一块废旧的宅基地。也是他们帮忙给整出来的,这两亩多的地,生姜长得真好,一颗在一斤以上,我们五庙姜,市场上很受欢迎的。去年价格达到每公斤11元。” 今年以来,该乡坚持以差异化发展,围绕生姜、茶、中药材等传统优势农业产业板块,紧密结合贫困村的实际和贫困户的从业习惯、意愿,深度优化农业结构,按照“一村一业”、“多村一品”的模式,以特色产业基地和特色产业园区建设为依托,因地制宜带领贫困户发展生态效益型特色农业。目前,全乡已经扶持贫困户发展以茯苓等为主的中药材200亩,以黑木耳、香菇为主的食用菌50亩,高效益蔬菜种植150亩,其他作物种植500亩。
特色养殖兴起领养新模式
一场秋风一场寒,养殖大户黄国正这几天到处收集玉米杆,他饲养的那群湖羊,每只都在100来斤,正直长身体的时候。因父母残疾又重病致贫,为改变家庭困境,黄国正一直在浙江湖州服装厂打工。一个偶尔的机会,心细的他发现当地人批量养殖的湖羊,出栏周期快,六个月就能长到100多斤。2013年底返乡时,黄国正悄悄地带回家4只小羊羔。经过半年的养殖,黄国正看到脱贫致富的希望。接着他搭上扶持贫困户政策的快车,2014年6月融资60多万,建成配套设施齐全的湖羊养殖基地,当年引入湖羊优质品种50多只。2015年养殖基地形成规模,发展湖羊220多只;2016年湖羊发展330多只,当年销售150多只,创收15万多。一直以来,黄国正也是在扩大他的养羊队伍。在合作社提供羊种、技术辅导、统一饲料、共同销售的牵引下,新建村王永霞、王国安,新田村黄平海、红光村程为清等贫困户都建起羊舍。截止目前各家共养殖150多只湖羊,他们可以有很多种赚钱的选择,“羊种等一切开支由我支付,一只羊养活了交给我,给你150元的看养费;可以领取母羊,等小羊出生以后再把母羊送回来。” 为了破解贫困户无启动资金的难题,合作社决定采取先行向贫困户提供牛羊等种苗,等到贫困户领养的种苗卖出后再归还本钱,并且由合作社全程提供养殖技术指导及销售帮助,彻底消除贫困户的后顾之忧,以此带动贫困户发展养殖产业。在五庙,这种由种养大户领衔的合作社加贫困户领养模式正在悄悄兴起。 2017年该乡成功申报5家市级奖励和1家县级奖励养殖场,山羊、湖羊、生猪、土鸡存栏量有很大的增加。
科技支撑带来扶贫新成果
程义敢在五庙种茶已经有很多年,今年,他引进了新品种——黄金茶。相对于传统的茶叶,这种茶的价格要高上10倍,而且备受消费者喜欢,是供不应求。“在农技站茶叶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我今年栽种的黄金茶全部存活,等明年就可产生部分效益了”。 生态是根本、效益是目标、特色是生命、富民是目标。当前,五庙乡正依托红色土壤之地的优势,大力推行‘我脱贫、我光荣’的观念,将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让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富足起来,挖掘农业生态、旅游观光、文化教育等多种功能,大力引导贫困户依托旅游龙头企业和特色旅游项目,采用“农家乐”方式,从事餐饮、住宿、观光游玩、土特产销售等项目实现增收脱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