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山文明网

中共潜山市委宣传部 潜山市文明办  主办

五庙:生态特色农业的脱贫路

来源:  发布时间:2019-03-08 09:00:00

十九大报告指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地处大别山南麓偏远山区五庙乡立足农业产业优势,以引领贫困户脱贫为核心,不断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效益型特色农业,增强贫困户自我造血功能,实现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至目前,该乡贫困户已经脱贫3551235人。

 

传统产业实现差异化发展

 

家住五庙乡新建村中一组的王业送,以前只是种茶,因为母亲已经有80多岁了,身体不好,不敢出远门,只能在家门口偶尔打点零工。今年,安庆市供水集团为我提供了生姜种,化肥农药,这片地以前是一块废旧的宅基地。也是他们帮忙给整出来的,这两亩多的地,生姜长得真好,一颗在一斤以上,我们五庙姜,市场上很受欢迎的。去年价格达到每公斤11元。
  五庙生姜,种植历史悠久,因其状形如手掌,色泽白亮,具有味辣、皮薄、肉嫩等特点,在农产品市场久享盛名。该乡积极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田间清洁生产等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促进了生姜单产提高和品质的提升,种植效益也得到了明显提高,成为农民增收致富、实现倍增计划的一条好门路。今年,五庙生姜被列入地方保护农产品名录,目前,生姜种植面积达500多亩,参与种姜的贫困户达三分之二。500多亩的生姜,亩产在3000斤以上,这么多的生姜如何卖出去呢?难道都得挖洞保存?当然不是。
安庆市供水集团与种植生姜贫困户签订保价回收协议,每公斤生姜保底回收价3元,按一年平均亩产鲜姜1500公斤算,扣除所有成本后,贫困农户种植生姜每年每亩可增收5000元。 

今年以来,该乡坚持以差异化发展,围绕生姜、茶、中药材等传统优势农业产业板块,紧密结合贫困村的实际和贫困户的从业习惯、意愿,深度优化农业结构,按照一村一业多村一品的模式,以特色产业基地和特色产业园区建设为依托,因地制宜带领贫困户发展生态效益型特色农业。目前,全乡已经扶持贫困户发展以茯苓等为主的中药材200亩,以黑木耳、香菇为主的食用菌50亩,高效益蔬菜种植150亩,其他作物种植500亩。

 

特色养殖兴起领养新模式

 


一场秋风一场寒,养殖大户黄国正这几天到处收集玉米杆,他饲养的那群湖羊,每只都在100来斤,正直长身体的时候。因父母残疾又重病致贫,为改变家庭困境,黄国正一直在浙江湖州服装厂打工。一个偶尔的机会,心细的他发现当地人批量养殖的湖羊,出栏周期快,六个月就能长到100多斤。2013年底返乡时,黄国正悄悄地带回家4只小羊羔。经过半年的养殖,黄国正看到脱贫致富的希望。接着他搭上扶持贫困户政策的快车,20146月融资60多万,建成配套设施齐全的湖羊养殖基地,当年引入湖羊优质品种50多只。2015年养殖基地形成规模,发展湖羊220多只;2016年湖羊发展330多只,当年销售150多只,创收15万多。一直以来,黄国正也是在扩大他的养羊队伍。在合作社提供羊种、技术辅导、统一饲料、共同销售的牵引下,新建村王永霞、王国安,新田村黄平海、红光村程为清等贫困户都建起羊舍。截止目前各家共养殖150多只湖羊,他们可以有很多种赚钱的选择,羊种等一切开支由我支付,一只羊养活了交给我,给你150元的看养费;可以领取母羊,等小羊出生以后再把母羊送回来。

为了破解贫困户无启动资金的难题,合作社决定采取先行向贫困户提供牛羊等种苗,等到贫困户领养的种苗卖出后再归还本钱,并且由合作社全程提供养殖技术指导及销售帮助,彻底消除贫困户的后顾之忧,以此带动贫困户发展养殖产业。在五庙,这种由种养大户领衔的合作社加贫困户领养模式正在悄悄兴起。
  结合各村的资源优势和种养习惯,按照政府引导、部门扶持的要求,围绕特色产业基地和农业结构调整,科学规划布局长短产业,带动适宜自主发展农业产业的贫困户新上一个种植或养殖产业项目,扶持贫困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帮助贫困户解决好资金、技术、产品销售等问题,做到通过发展一个产业项目实现脱贫。

2017年该乡成功申报5家市级奖励和1家县级奖励养殖场,山羊、湖羊、生猪、土鸡存栏量有很大的增加。

 

科技支撑带来扶贫新成果


 

程义敢在五庙种茶已经有很多年,今年,他引进了新品种——黄金茶。相对于传统的茶叶,这种茶的价格要高上10倍,而且备受消费者喜欢,是供不应求。在农技站茶叶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我今年栽种的黄金茶全部存活,等明年就可产生部分效益了
  针对贫困地区和贫困户缺少实用生产技术这一现状,围绕贫困群众生产服务需求,该乡增加特色种植养殖业科技元素,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坚持做实一产带动脱贫。今年示范推广近100亩水稻新品面积,新品种安吉白茶、黄金茶”100亩,200亩的桑树新品种强桑1200亩的八号瓜蒌新品种。全乡已累计培育农业产业化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68家,流转土地7200亩。培育种养大户、合作组织、家庭农场为主的新型生产经营主体52个,其中申报市级财政扶持7个,每个10万元。与此同时,因地制宜发展社会服务型、生产经营型、专业服务型型等不同类型的新型职业农民,提高粮食、茶叶、蚕桑、以及其他农特产品的组织化程度,并加强产销衔接,发展产业化经营,结对帮扶贫困村、贫困户,做到了产业扶贫全覆盖。

    生态是根本、效益是目标、特色是生命、富民是目标。当前,五庙乡正依托红色土壤之地的优势,大力推行我脱贫、我光荣的观念,将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让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富足起来,挖掘农业生态、旅游观光、文化教育等多种功能,大力引导贫困户依托旅游龙头企业和特色旅游项目,采用农家乐方式,从事餐饮、住宿、观光游玩、土特产销售等项目实现增收脱贫。

 


当前是第一页
责任编辑:[db: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