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痘姆 美丽古陶 相传很久以前,一位老奶奶用单方治服了肆虐当地的天花病毒,挽救了许多儿童的生命,当地百姓深感其德,尊其为痘姆娘娘,改地名马道头为痘姆,并建痘姆庵供奉至今,成为香客常拜之尊。 痘姆古陶,因陶得名,凭古生辉,由窑添秀。古朴的龙窑、斑驳的老墙、沧桑的瓦房,积存了过往、写满了故事、记录了历史、传承了记忆,这些历史画面感极强的场景就坐落在天柱山脚下痘姆乡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 窑烟袅袅 千年不绝 距今已有6000年历史。据《新唐书》《潜山县志》记载,早在唐代,舒州同安郡(今潜山)的“土贡、酒器”在朝廷就占有一席之地。痘姆陶器手工制作技艺2008年12月份被列入安徽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5年3月份痘姆乡天柱陶瓷有限公司被安徽省文化厅认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 痘姆龙窑,全长90米,依坡而建,因形似卧龙而得名。由窑头、窑室、窑尾组成,分大午门、中午门、小午门。窑背突出于地面,两侧共有130个投柴孔(鳞眼洞)。窑底地坪呈鱼肚状,中心高、两边低,截面呈圆拱状,使火焰能够平行于窑底流动。 捏泥喂火 天然成器 痘姆古法制陶,是土与火、窑与柴、人与自然共鸣的过程。千百年来,痘姆制陶艺人与泥相伴、与火相映、与窑相守,他们轮流添柴火,轮流打瞌睡。那一件件的手工陶器,铭记着窑火的热闹、土地的温暖、季节的更迭,被销往无数个遥远的村庄。 如今的痘姆制陶艺人,仍然延续着几千年来的手工制陶技法,用不变的理念和自古如此对待手艺的态度,留住了奔忙的时间。他们亦农亦艺,每一次放下锄头,抖落身上的汗水,便沉浸于捏泥喂火的欢愉之中。满窑时的坦然,开窑时的亢奋,都是为了邂逅那未知的惊喜。就是这种原汁原味的龙窑柴烧风潮,令众多玩家狂热的迷恋其中。 多彩古陶 亮丽名片 按照烧制方法痘姆陶分为:红陶、黑陶、釉陶、景观陶器。具有防潮、防锈、防冻、耐腐蚀以及可清洗等优点。主要产品有:茶壶、盖碗、茗炉、花缸、菜坛、泥锅、酱钵、酒坛、寿缸、茶叶罐、流水摆件、户外景观陶器等60余种。 景观陶器在庭院、公园、景区、美好乡村建设中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成为营造赋有文化品位环境空间的一股新鲜力量。 黑陶透气而不渗漏,能够吸附食物中多余的脂肪,使口感丰满而醇厚,用得越久,越有味道。它的香醇悄无声息地穿梭于餐桌之间,赢得了万千家庭的喜爱。 釉陶纹理简朴、胎质坚硬、沉稳厚重,由于烧制时是以松枝为燃料,温度多变,陶器吸收松脂不一,故出窑产品釉面多变,层次丰富,均无雷同。 以陶为媒 融合发展 守住传统文化之“根”,延续工匠精神之“脉”,让痘姆古陶“活”起来!这一直是痘姆古陶人的自觉。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努力打造传统与创新相促进,保护和传承相结合,传承人和传习基地相联系的综合体系,开始向旅游、文化、艺术、研学方向融合发展,实现生产性保护、活态传承、创新发展的新格局,让痘姆古陶获得更多成功的希望。 不言千年的遥远,今天的痘姆古陶与你我近在咫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