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山文明网

中共潜山市委宣传部 潜山市文明办  主办

许开学:传承弹腔遇上了好时代

来源: 作者:[db:来源]   发布时间:2019-03-08 10:00:00

又是草长莺飞的季节,五庙乡的许家畈,沉浸在花红柳绿的光彩里。吃过早饭的许开学,又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72岁的他,身体虽瘦弱,精神却很好。“现在年龄越来越大、身体也不太好,我要争取早一些把弹腔大戏整理好,把弹腔文化传下去。”随后,他坐在桌子边拿起了毛笔,沉浸在码字和回忆里。因为中风后遗症,他的左手使不上劲,便用一块磨平了棱角的砖头压在纸上,清一色的小正楷满满铺展,对应了许开学刚刚获得的“中国好人榜”敬业奉献奖的荣誉。
  作为“京剧的母体艺术”的潜山弹腔,早在明朝就扬名四方。上世纪50年代初,五庙的许家畈有一个弹腔班社,利用农闲,走村串巷演出,许开学生在许家畈大屋,读过私塾的他,自幼听着祖父和父亲唱着弹腔长大。“每年他们正月唱到十五,我也听到十五,一开始听不懂唱得什么,但是那腔调我倒是记得滚瓜烂熟。”许开学说。师带徒、父传子、子传孙,弹腔就是这么代代相传下来的,许开学也不例外。15岁时,他就登台演配角。他的哥哥,许开节,在上个世纪80年代是许家畈弹腔剧团分社的团长,在哥哥的带领下,许开学在《二进宫》的复排里出演了主角徐庶。那时候30多岁的许开学站在台上神采飞扬,他那爽朗的唱腔将徐庶刻画的很到位,也因此成了老艺人眼中的“苗子”,得到他们的言传身教和悉心指点。
  许开学说,唱弹腔的艺人,都是凭着对她的热爱。整个弹腔班,在外“出灯”,一个晚上也就能接到十几块钱。许开学家有4个孩子,为了养活他们,他做篾匠编斗笠外出卖,每天都是做到半夜三更。
  即便如此,他从来没有离开过弹腔队伍,即使是最困难的时期,都舍不得将剧本和戏服、戏帽丢弃,而是千方百计把它们保存了下来,“我可以不吃肉、不喝酒,但是不能不唱弹腔。”。许开学不曾想到,因为这份热爱,让弹腔在寂寞的日子里有了“活化石”的标本。
  2007年,许开学成为省级非遗潜山弹腔传承人,这份荣誉在他看来却是沉甸甸的担子。“弹腔剧本只剩下三本,还被老鼠啃过,破烂不堪。”整理剧本成为他心头的大事。2009年,许开学突然中风,虽抢救及时,却留下了偏瘫的后遗症,必须要依靠拐杖才能行走。心系弹腔的许开学一边做康复,一边想着怎么整理弹腔文化。由于左手不能动,誊写剧本时,他只能用砖头压住纸张,单手誊写;遇上用线纽装订剧本时,他只能用嘴巴咬住线头,通过右手和嘴巴的配合来完成。
  八年来,许开学克服身体的不便,连默带想的方式回忆整理出《郭子仪上寿》《二进宫》《徐庶见诸葛》等6个剧本,这些大型的宫廷戏,用脸谱辨识美丑,用故事诉说善恶。每次排戏演出,他都亲自担任导演。今年正月二十,《四郎探母》也举行了公演,这个剧本最复杂,里面涉及了16个人物,时间跨度也长,仅写剧本都耗时了一个多月。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如今的“许家畈弹腔剧团”里,老者70多岁,最小不到20岁,父子兵、夫妻档、兄弟连,同台披挂齐上阵,鲜亮的服饰伴着爽朗的唱腔,许开学又找回了年轻时的感觉。
  深山的弹腔不再寂寞,全国各地的京剧票友不远千里来到许家畈这个小山冲“寻根问祖”。
  “农民既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也是乡村振兴的受益者,现在赶上了传承弹腔的好时代,我更要好好努力,把剩下来的三部大戏认真整理,这样才能让自信的弹腔吸引八方来客,做活乡村文化。”许开学说。(作者:聂玲慧 


当前是第一页
责任编辑:[db: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