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山文明网

中共潜山市委宣传部 潜山市文明办  主办

潜山古村落,在乡村振兴中绽放异彩

来源: 作者:[db:来源]   发布时间:2019-03-08 10:00:00

潜山市地处安徽省西南部、大别山东南麓,是古皖文化发源地,也是国家重点扶贫地区。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大大小小的古村落,犹如散落的珍珠,布满岁月的风尘,却以含蓄内敛、质朴自然的独特风貌,折射无穷的魅力。她不像皖南那么聚集,那么成规模,繁星点点的分布,无疑增加了保护的难度。这是安徽绝大部分县域古村落分布的共同特征。对于这些分散的古村落如何去保护,该市积极探索,走出了一条可供借鉴的潜山路径。去年,潜山与歙县、绩溪县同时列为安徽省传统村落保护试点县。



占庄老屋(来源于网络)

深秋,远山如黛,近野似金。我们在星罗棋布的乡村屋舍中穿行,近年兴建的楼房随处可见,可偶或相遇的白墙灰瓦、砖雕斗拱、山字形的马头墙古建更加吸睛。

开展拯救老屋行动

潜山市最南端的黄泥港老街,地处三县交界,皖河的源头长河的中游。据镇政府副镇长林学军介绍,过去,黄泥老街在明清时期是江淮一带重要码头。街道两边的小巷为古民居,街巷相连,纵横交错,犹如迷宫。改革开放以后,城镇化步伐加快,人们生活水平随之提高,老房子已不能适应现代人的居住需求,加之人们对古民居的价值缺乏认识,不少老宅进行了改建,古民居日渐式微。“好在,老街中心‘螺丝旋’与‘三街六巷’形成的 ‘九龙戏珠’风水布局仍然没变。”林学军说。



黄泥老街(云林书童  摄)


“古民居是寄托乡愁的地方。近年来,我们在集镇整治时,把古民居保护放在第一位。”林学军引着我们穿街走巷,他一路如数家珍地介绍着黄泥老街的遗存。刘家巷算是一处保留了下来的地段,斑驳的墙垣仿佛在向我们诉说着它的漫长历史。笔者看到,巷口树有醒目的保护区标牌,宅院门前挂有新做的铭牌 。“青砖灰瓦,外素内雕,典型的皖派风格。”他还特地让我们留意房子上的马头墙。“你看,它们各式各样。专家说,不同的的造型出于不同的年代,最早的是明末,有的是清代,它反映了皖派建筑的演变过程。这里可以搞一个马头墙博物馆呢。”据悉,黄泥老街已经编制保护规划,老屋修缮工作将全面展开。


黄泥老街马头墙(云林书童 摄)


在龙潭万涧的杨家花屋,我们看到,有工人正在老屋厅堂开展修缮工作。村支书杨桂青说:“这房子年代久远,横条、椽子都朽了,再不修,就会倒塌。”老木匠余庆迪一边给内山墙立柱做加固,一边告诉笔者:古建筑维修对材料和工艺要求都很高,既要管得长远,又要修旧如旧,进展缓慢。”这位本地老艺人和他的团队,已在此驻扎2个月了。



老艺人修缮杨家花屋(苏艺  摄)


潜山市美丽乡村建设办公室主任方跃介绍,为了破解古民居走向式微的难题,去年以来,潜山市政府在全市开展了拯救老屋行动,今年,制定了《加强传统建筑保护利用发展工作方案》,组建了潜山市古皖传统村落建筑发展有限公司,负责规划、维修、融资、经营等。市政府古村落保护资金,由过去每年不足十万元提高到了200万元。委托安徽建筑大学对域内传统村落开展了全面普查,对300多处传统建筑和200多处历史环境要素进行登记造册。市住建、文物等部门审定公布了需要保护的传统民居以及单体建筑名录,并划出一定的民居环境保护区域。目前,该市9 处古建列为省级文保单位,官庄村、万涧村、龙潭村、黄泥老街列入国家级传统村落保护名录。

留住古民居之魂

在村落晴如画、桑林昼起烟的官庄村,我们看到,经过修缮的广兴老屋在青山绿水的映衬下,魅力四射,抹去了人们对古村落的落寞印象。

官庄镇人大主席李宝林也是个文化人,他对当地古村落颇有兴致。李宝林一边引导我们参观,一边慢条斯理向我们介绍:在官庄村,余氏是大姓,广兴老屋是余氏的祖屋。2012年官庄村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时,查余氏族谱发现,广兴老屋始建于明正德年间,有着400多年历史,而且还有一段佳话。广兴老屋出了个名叫余文章的清代乡贤。他家有七子,五代人共130余口,就居住在如今叫做‘德馨庄’的老宅中,他们和睦相处,孝义传家。乾隆皇帝为了褒扬余文章家族,先后钦赐“五世同堂” “七叶衍祥”金匾。余文章为了供奉圣,也为了教育子孙,建起了家庙,也就是后来的余氏宗祠。“我们觉得老宅子和祠堂有文化底蕴,不能拆,就保留了下来。”村子里的干部、从小就在广兴老屋长大的余七四说。




官庄余氏宗祠


当时,祠堂和老宅都已经破旧,需要修缮。资金哪里来,大家集思广益想点子。“这是余氏祖先留下的财富,也是一份荣耀,我们余氏后代理所应当要保护好,传下去。”余七四说,他们家族开会,统一认识,并成立理事会,动员大家有钱的捐款,无钱的出力,协助村里开展村庄整治。为了丰富古村落内涵,村民们自发投入寻找遗散的匾额,搜集历史资料等工作。“你看,那块明代官方授匾‘棠萼五芳’,就是从村民家中发现,动员村民捐出来的。现在,来我们官庄参观祠堂和老宅的游人一拨又一拨,他们都说,这里的古民居有说头,有看头。”李宝林说。



德馨庄


穿巷走进堂屋,李宝林特意指着照墙上砖雕 “孝”“友”两字给我们介绍:“余氏先辈将孝、友作为家训,在今天看来,丝毫也不落伍。在乡村建设中,我们就挖掘这方面的内涵,打造村庄文化品牌。”

据悉,官庄村自2014年起,每年都要举办“孝友”文化节,将官庄自古以来敬老爱老、孝行义德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近年来,表彰身边好人、孝友模范、十佳孝星15人。

文化是古民居之魂。“古村落保护,不能停留在古建筑建造上,要发现其中的历史文化信息,发掘家族文化、民俗文化的内涵,去演绎村落传统,延续村落精神。这样,古村落不再是冷冰冰的房子,村民们也就对保护产生兴趣。”李宝林发出感慨。

发展反哺保护

林海深深, 山道弯弯。始建于明代嘉靖10年(1532年)的龙潭乡万涧村杨家老屋,静卧在天柱山后山的一片竹海中。也许是路远地偏的缘故吧,它受现代文明侵扰较小,依然保持着一袭静谧幽然的古香古色。

杨家老屋面阔进深,体量大,基本格局是三堂两厝,中轴对称,左右扩展,井巷连接,是聚族而居的“回”形单体的集合,具有皖西南民居的典型特征。



杨家老屋(图片万涧村提供)


潜山市住建局美丽办主任方跃告诉记者:“最初时可能只有几间核心位置的房屋,后来随着家族人丁增多,不断向两边扩建, 逐渐形成成这么大的规模。”

老屋有33户,好多人家已经搬离,有的迁址盖了新房,有的成了城市居民,如今留守的仅有6位老人,成了空心村。今年70岁的杨天宇,从小就生活在这里。老屋原先的模样,成了他挥之不去的记忆。

他说:“原来一直害怕老屋什么时候倒了。现在政府很重视,派专家来这里搞保护规划。”老人说的专家,就是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一班人。原来,为了探索古民居保护的新路径,安徽省住建厅委托中规院对这里的古村落进行保护规划设计,投入项目资金600万元,进行一期修缮建设。



杨家祠堂(程西林 摄)


年轻的川妹子刘琳是中规院派驻万涧村的工作人员。她告诉记者,古村落保护,缺少资金和缺乏有效的激活机制是普遍性难题。将保护和发展有机结合,是破解难题的一把钥匙。 “万涧离天柱山较近,我们做这里的古村落保护项目,就是想将游客引流到古村落来。”她介绍,根据规划,杨家老屋修缮后,可以利用省文物保护单位丰富的遗存,进行适当布展,办成民俗博物馆;对于杨家花屋那样的一般老宅,可以建成客栈,保留村庄建筑特色,结合民俗发展民宿旅游。


老屋(林潜生 摄)



“整个过程,让原住民参与其中,最终要让村民受益,从而激发他们保护古村落的内生动力。只有着眼于发展,保护修缮才好进行,保护才有永续性。”刘琳说。

       正是基于这种考虑,刘琳和村里的干部引导当地群众组建了一个回味乡愁农民专业合作社,杨天宇是合作社牵头人之一。在杨老等人的努力下,村民对保护项目的前景充满期待,愿意以房屋、土地或资金入股,合作社由当初的9户发展到目前的81户。其中,杨家老屋的33户屋主完成了房屋流转或入股。

      随着乡村振兴大幕徐徐拉开,有着古皖文化积淀和天柱山旅游环境的潜山古村落,充满着无限的可能。(王阵)


 


当前是第一页
责任编辑:[db: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