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大力推进脱贫攻坚进程,痘姆乡因地制宜,多措并举,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推进产业发展,将其作为增加贫困人口收入的重要载体,使更多农户依托产业发展走上脱贫致富之路。目前该乡已初步形成以农业企业、家庭农场、承包大户等为骨干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助推脱贫攻坚的新格局。 虾稻共养初现成效。痘姆乡吴塘村,毗邻天柱山,东临潜水河,水源丰富,低洼土地较多。自脱贫攻坚号角吹响以来,吴塘村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引导种养大户大力发展有机生态优质大米生产和小龙虾养殖和谐共生的特色产业,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如今,虾稻共养产业不仅拓宽了群众致富渠道,也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80后女孩周晶就是吴塘村虾稻共养的经营户中的一员。周晶是两个孩子的母亲,早些年,像同村大多数女孩一样,周晶也在外务工赚钱,还在市里开过饭店,从事过化妆品生意。在看到市场上绿色有机食品一品难求的现象后,周晶和老公一合计,决定从事虾稻共养产业,采用水稻下养龙虾的模式进行种养殖。说干就干,在吴塘村党总支的帮助下,2018年,周晶成功流转土地115亩,注册了吴塘堰生态家庭农场,开始了规模种养殖,当年获得收益20余万元。“我的生态家庭农场采用水稻下养龙虾的模式,春季育虾苗,夏季栽上水稻,不需要打农药,秋天收获,效益非常好。”忙碌的周晶笑盈盈的对笔者说道。
吴塘堰生态家庭农场在流转土地给农户带来收益的同时,积极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带动了贫困户脱贫致富奔小康。杨腊根就是其中的一位,杨腊根是吴塘村青口组贫困户,现年58岁,一生未成家,现与79岁母亲共同生活,一直靠打零工维持生活,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从2018年以来,杨腊根一直在吴塘堰生态家庭农场务工,既能照顾年老体弱的母亲,又能让月收入达3000元左右,2018年底,杨腊根家顺利脱了贫。“像我这样100多亩虾稻共养做好的话,不仅自己每年能获得几十万的收益,同时也能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这是我最开心的事。”农场负责人周晶羞赧的说。 油茶产业崭露头角。何晓凤是怀宁县高河镇人,早前在家乡从事养猪产业,后因生态环保问题,猪场被关闭,2011年,何晓凤到上海万豪酒店从事客房部管理工作。在酒店工作期间,何晓凤发现有机种养的土鸡土鸭等农产品在这里很吃香。敢想敢干的何晓凤夫妇抓住商机,注册了上海帛柯实业有限公司,专门从事有机农产品的销售业务,将家乡的农产品源源不断地销往上海,公司业务发展良好,何晓凤夫妇也淘到了第一桶金。
思路决定出路。完成了初步资金积累的何晓凤关注到油茶产业前景看好,何晓凤动了回乡创业的心思,在和丈夫王焕祥多次到江西、湖南大规模油茶生产基地考察调研后,打定主意回乡创办油茶产业。2019年底,何晓凤在痘姆乡红星村两委的帮助支持下,从该村求岭组流转山林150亩,注册了盛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利用油茶产业发展林下经济。 何晓凤是个风风火火的急性子,凡事也追求完美。公司注册后,立马着手建设了办公用房,何晓凤夫妇第一时间把家搬到了基地。接着紧锣密鼓地雇请大挖机对山场进行清表,小挖机整形开沟,在2020年开春之前,150亩林地全部高标准整修完成,并开挖了大小不一的四口鱼塘。开春后,公司抢抓农时栽种了17000棵油茶,5000棵茶叶,并套种了玉米和芝麻;林下养殖了鸡1100只,鸭500只,鹅30只;四口鱼塘里面养殖了胖头、鲢鱼、草鱼等土生土长的鱼类2000尾,盛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雏形初现。
目前公司以栽种传统白花油茶为主,何晓凤还试种了少量外地引进的新品种红花油茶,计划在试种成功后全面铺开。“接下来,公司拟打造蓝莓、瓜果采摘园、休闲养老中心等,设想能逐步形成休闲、娱乐、采摘、养老为一体的生态庄园”何晓凤踌躇满志地告诉笔者。她还计划着给公司养殖的禽类申请动物ID卡,一禽一码,让客户能通过扫二维码查阅每一只家禽的全部生长过程,旨在打造高端绿色有机农产品,供应上海等大城市高端消费市场。 盛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山林的流转给农户带来了直接的收益,同时公司也把带贫机制发挥到位,优先考虑贫困户用工,为一定数量的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增加他们的收入,帮助他们早日脱贫。截至目前,当地村民在公司务工的人员有20余人,共发放人员工资6万余元。 瓜果产业落地有声。王结艮是新农生态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在求知村流转土地300亩发展瓜蒌种植,引进瓜蒌新品种进行示范推广,带动合作社社员新增瓜蒌种植面积,痘姆乡现已成为全市瓜蒌种植面积最大的乡镇。通过土地流转和基地务工,带动当地贫困户十几户增加收入。在将痘姆乡瓜蒌产业做得风生水起的同时,去年年底,王结艮又在在仙驾十九组和营盘组流转土地60亩,水塘2口,建水果特色基地,种植冬桃,苹果,樱桃等果树15000棵,养鹅200只,实行种养结合,生态种植。基地土地流转中涉贫困户3户,带动就业20人,其中贫困户5人,人均收入6000元以上,有力带动贫困户顺利脱贫。
仙驾村贫困户孙正中一直在王结艮的瓜果基地务工,是依托岗位就业而增加收入的村民之一。孙正中自己身体不好,儿子智障,这次水果基地流转他家土地4亩,比原来流转给大户种水稻每亩提高了200元的收益。“瓜果基地建成后,我就一直在这里务工,每天有近百元收入,我们家已经脱贫了。”孙正中开心地说,“基地离家近,上下班都很方便,并且还能照看家里人。” 像这样的农业生产主体在痘姆乡不胜枚举。截至目前,痘姆乡已形成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带贫主体40家,带动了贫困户446户1445人参与种植养殖,户均增收2000余元,让贫困群众真正享受到了产业发展带来的实惠。 痘姆乡因地制宜的产业发展托起了群众脱贫致富的新希望,脱贫攻坚成果丰硕。截至目前,该乡已实现798户2547人脱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减至24户56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