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光潋滟,鱼翔浅底,山中有水,水中有山——这里是位于黄铺镇的夏冲水库,水光潋滟,风景如画,是群众休闲的好去处,而几年前却并非此番模样。 阵痛,迫在眉睫 “之前水库没人管,坝前坝后杂草丛生,不少村民在这放养牲畜。坝顶道路坑洼不平、溢洪道垃圾堆积,一到雨水季节,周边群众最担心的就是水库里的水溢到田里,淹了庄稼。”提及水库之前的样子,该镇水利站站长林联中印象深刻。如今,不仅坝坡铺种了草皮、修建了工作桥,还建设了管理房,水库“颜值”不断飙升。 “我是住在周边的村民,经常和家人、朋友一起来这边游玩,以前这边都是杂草丛生,环境不怎么好。经过最近一段时间的整理,水库到处都是干干净净的,水质清澈,环境优美,我们玩起来心情更舒畅了。”该镇金龙村村民吴先生说道。
小水库连着大民生。小型水库是区域防洪和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设施,事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黄铺镇境内公益性小型水库有15座,其中小(一)型水库2座、小(二)型水库13座,主要工程效益为防洪、灌溉等。一直以来,这些水库实行乡镇属地管理模式,存在人员缺、力量弱、经费难、管养差、隐患多等问题,日常运行很难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生产、生活需要,导致花了钱,“戏还唱得不好看”。 如何管理好、维护好点小量多面广的农村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迫在眉睫。 破冰,行动突围 转变始于今年,潜山市开始探索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创新推行社会化管理模式,借助社会力量,打造“河库长制+”升级版,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两手发力”的良性格局,切实打通山塘水库管理“最后一米”。 黄铺镇率先走上“破冰突围”之路,投资近20万元,通过购买社会化服务,为15座水库找到“专职保姆”,这一创新模式的实施,改变了以往小型水库没人管、管不好的局面,使小型水库责任人从“有名”到“有实”、管理从“散乱”到“规范”、维修养护从“业余”到“专业”,实现了由“分户散养”到“集中供养”的转变。
引入第三方管护,政府并不是当“甩手掌柜”。“在社会化管理改革中我们坚持‘三个不变’,即:政府安全管理责任、防汛指挥、用水调度权限不变,社会化管养承接主体只是‘打工者’的身份,实行绩效考核,为水库开展有偿服务,不能代替政府职责。”该镇副镇长张旵红介绍,“经过一段时间的管理运作,社会化管理的优势逐渐显现出来。像在汛期,我们能快速掌握山塘水库的实际水位,确保安全度汛。” “考核不合格,我们将重点记录,按标准扣除一定管护经费。”王冲水库,沟底有少量水草;百箩水库周边有少量生活垃圾……笔者在水库管护巡查统计表上看到,每个水库都有检查项目明细,并打分。
“作为管护单位,我们在工程巡查、安全监测、维修养护、运行调度、库区管理、险情报告等方面进行专业化管理,使水库的内在和外观更加美丽,排水更加通畅,充分保障水库的正常运转,最大程度发挥水利工程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黄铺益民水利工程有限公司负责人方传进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