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山文明网

中共潜山市委宣传部 潜山市文明办  主办

【潜山红色旅游景点】带你走进石河区农会旧址

来源:水吼镇 作者:徐 海  发布时间:2021-01-11 15:21:19

众所周知,潜山是一方红色热土,是安徽皖西南大别山革命老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近一百年间,潜山无数革命先驱、仁人志士前赴后继,奋起抗争,不屈不挠,为了民族的独立、人民的解放和国家的富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和实践,迄今在年轻的潜山市168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依然完好地存留着许多具有悠久革命历史文化传统的红色遗迹。

潜山石河区农会旧址是位于我市水吼镇境内的红色遗迹之一,也是我市重点打造和即将推出的红源潜山主题旅游精选线路中的一个重要红色景点之一。 此前,省委书记李锦斌、安庆市委书记魏晓明都先后轻车简从到石河区农会旧址等处开展红色调研,并就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如何进一步保护和利用好红色资源提出意见和要求。

历史上的水吼镇,俗称水吼岭,是潜山西北面、潜水河中上游面积最大的山区乡镇,也是皖水支流潜水河自然流域徽商云集、商埠林立、水运繁华的航运枢纽和水陆要津。境内潜水河发源于岳西,多条旱路通达岳西,是岳西东南部的山门进出口。安徽革命先驱王步文年轻时期就经常经过白马潭境内的古官道往返于家乡、安庆、芜湖之间,秘密从事革命活动。 古镇水吼岭一河两岸的白马潭、梅家寨、徐家畈等很大一部分村落和区域,都被称作石河乡。 1930年5月间成立的石河乡农民协会,就是土地革命时期我党领导下潜山乡村最早成立的具有基层红色政权性质的农民协会。

大家知道,1927年至1937年这十年间,是国内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也是中共党史上的一个关键时期,它经历了从大革命的失败到土地革命的兴起。这一时期,党的任务是:工作重心从城市转向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组建农民协会,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中共主张并强调:武装夺取政权,实行土地革命。

因此,潜山石河乡农民协会成立后,就很快得到当地农民的积极响应和坚决拥护。 一开始就有100多名村民踊跃加入农民协会,而在随后的一个多月里,石河乡农民协会的会员队伍迅速壮大,并曾在马潭村大栗树徐氏享堂门口的河沙州上,召开了有几千人参加的群众大会,农会领导下的农民武装开始孕育,农民土地革命热情蓬勃高涨,分田分地真忙的革命景象开始呈现。

经中共潜山党组织批准,原石河乡农民协会于1930年7月间正式升格为石河区农民协会,家住梅家寨的共产党员梅竹松被当选为石河区农民协会主席,一批受王步文、程千里等革命先驱进步思想影响和培育的共产党员和骨干群众,被大量吸收进石河区农民协会。

潜山石河区农民协会,下辖五庙、横中、黄龛等6个乡农会,农会办公地址,也由原来的大栗树徐氏享堂正式迁址到附近的王氏享堂(王氏宗祠),农会领导下的农民武装(简称 农会游击队)迅速发展到300多人,农会主席梅竹松亲任游击队第一营营长、共产党员李凤吾任游击队指导员。新成立的石河区农民协会在党的领导下,酝酿策划和组织发起了载入光荣史册的梅寨暴动,沉重打击了盘踞在潜山和岳西等地的地方反动势力和土豪劣绅的嚣张气焰,保护了胜利果实,一次又一次地协同和支持了中国工农红军潜山独立师以及其后的皖西游击队在皖西南广大区域的对敌作战和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

如今的石河区农会旧址,是一处承载着光荣历史的红色阵地,更是潜山本土革命先驱王步文、程千里、王效亭、胡绍瑗、梅竹松等人,向人民群众宣传革命道理,传播进步思想的红色课堂。虽然它的前身是一处王氏宗祠,但它也和早期的徐氏宗祠一样,都曾是见证我党革命斗争史的红色祠堂,是基层红色政权的诞生地,是教育和唤醒民众的农民运动讲习所,更是农民武装孕育和壮大的红色摇篮。

现存的王氏宗祠又名兰亭公祠,民间俗称王家凤形祠堂,是王步文、王效亭等王氏烈士家族宗祠,始建于清朝同治年间,占地总面积800多平方米,主建筑三进五开间,配套有东、西厢房和脚屋。历经战乱损毁,仅有部分主建筑在民间自发修缮和保护中幸存,原有总面积几乎缩减至一半。因其独具的红色价值和明清时期的徽派古建特色,1997年被公布为潜山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授牌潜山市传统建筑保护单位。 与我省我市所有红色遗址一样,2019年纳入国家首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鄂豫皖片区)。目前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关心下,有关部门正在对石河区农会旧址进行保护性修缮。

石河区农会旧址,不仅成功策划发起了梅寨暴动,一度成为潜山基层党组织秘密或公开开展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和指挥中心,此后,爱国进步人士还在石河区农会旧址创办过潜岳师范和东南中学,潜、岳、太多地的莘莘学子和进步青年因此就近入学受教。 得益于大山的屏障,石河区农会旧址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人民解放战争不断地培养人才、输送人才,促进了皖西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巩固,呼应了鄂豫皖和皖鄂赣苏区的发展,有力地支援了刘邓大军千里转战大别山和大军渡江、解放全中国的伟大战役。一幕《风雪大别山》战争故事片,同样真实呈现了潜山英雄儿女浴血皖西南,冲破黎明前黑暗的红色历程。新中国成立后,王氏宗祠还一度成为水吼镇的一个农村教学点。

70多年前的烽火潜山可歌可泣,90多年前历史风烟早已淡远,如今这里的一砖一瓦和风情水吼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无不生动地延续和传承着潜山人民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和红色传统,这也正是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时代要求、精神源泉和前行动力。

2011年,经省红色旅游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评审,我市水吼镇喜获 安徽省第二批红色旅游乡镇称号,其中石河区农会旧址所在村落马潭村,先后被评为安徽省特色景观旅游名村、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全国生态文化村,境内白马潭景区为国家四A级旅游景区,天柱山下水吼镇以其独特的生态资源和红色资源交相辉映的乡村旅游,在新时期蓬勃发展,革命老区水吼岭正一天天地发生着可喜而深刻的变化。

当前是第一页
责任编辑:admin